国际产业角逐论(下)

点击数:277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hl499.com

    一,国际比较的规范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一个要紧成就,就是使国内一系列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大为增强,中国的出口总额大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中国已成为一个排坐落于前十名的外贸大国。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市场扩张力的走向。但,国内经济的市场扩张力是不够正常的,有很多现象要引起大家注意。①国内现在已是出口总量的大国,却是产品水平的小国。大家赖以占领市场的品种常常是低值低档的。②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行销的同时很多产品又被挤出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能风光十年八年的企业极少,更不需要说百年进步,成为跨国大企业。这类现象表明,国内在涉外经济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产品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反差。

    国内以后改进企业经济素质,参与国际角逐,难以满足于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而应当更多地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出发。

    第一一个问题,就是对产业竞争优势进行国际比较。产业竞争优势的衡量,是一个在经济学科中短期内还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不同产业有不一样的衡量标准。在进行国际角逐策略与方案考虑时,不可以等待这个问题解决好滞后才进行,可以先从国际产业比较中,辨别本国该产业与外国相同种类产业的差距。国际产业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需要系统剖析的课题,以下所提什么时间,仅能起一个抛砖引玉有哪些用途。

    譬如,大家在比较中,可以剖析:⑴,产业的总规模或者本行业中主体企业的规模是不是具备规模经济效益。⑵,该产业中各类生产能力是不是有合理结构,各类企业生产规模是不是合理,大中小微型企业的结构。如上述方面已经不尽合理,新建、改造、淘汰的情况怎么样?⑶,产业内的关联。有些产业客观上要成为一体化产业。这种产业存在着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足够多的有关商品链环,使得根据一体化经营所获得的收益,比根据其他的组合,如独立生产、分别制造、配套供给和专业化协作更大。

    以有色金属业为例,该产业的国际比较需要测定这类内容:⑴,商品系列化。该产业的商品系列化是紧密联系着深加工的,需要凭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方能达到。为此,海外大企业把商品系列化纳入进步方针。具备商品系列化结构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占该产业的企业总数比率,在一定量上反映产业的水平。各国这项指标为:美国27%,日本10%,德国21%,加拿大14%,澳大利亚5%。⑵,商品延伸,具体分为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纵向延伸是选采业向冶炼业延伸,向加工业延伸,向最后商品生产延伸。横向延伸是一种金属商品向另一种或多种商品延伸,从冶炼商品向化工、电子、建材或其他可延伸的有关范围延伸。在海外有色金属企业中,属商品延伸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率为,美国46%,日本53%,加拿大62%,德国58%,澳大利亚70%。商品延伸除去表明深加工外,还体现了一业为主、多品种经营的经营方法,这总是与技术延伸和资源综合借助有关。这类内容未必合适其他产业,但在衡量有色金属业的竞争优势时就非常重要。



    二,国内若干部门中产品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反差

    1,国内的纺织服饰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源秉赋看法看中国正有优势,是目前主要出口产业。国内出口的服饰数额大,占领的市场多,不可以说国内服饰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强。但,这种优势在很多进步中国家都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供过于求的趋势。该产业的商品既与其他进步中的出口国形成激烈角逐,又与发达国家保持“夕阳产业”的意图紧急冲突,因而出口摩擦日增。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应该调整进步方向,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软”是力争形成名牌,拥有无形资产,“硬”是提升技术含量,包含款式设计、面料开发。但这两方面的努力在国内的纺织工业中都做得十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太大,目前企业能做的只是一种争夺顾客的本能反应:降价竞销。而越是降价竞销,就越是缺少“软硬兼施”的经济实力,长久以往,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只能深受其害。由此大家得知,这种产业的竞争优势主如果力争名牌与技术开发能力。要从整个产业看有多少名牌商品和总体的技术开发能力怎么样。

    因为技术开发能力的差距,就形成如此的产业竞争优势差距:发达国家服饰工业生产结构高级化,其产品竞争优势集中在高端服饰的生产上,在时尚款式的设计、新型纺织服饰面料的研制与开发等环节上占有优势,表明他们占领着该产业的技术密集型方面的制高点。国内的纺织服饰业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档成衣生产,以廉取胜,出口服饰平均单价低,出口数目增加而收汇却没多少增加,以往经济效益不佳,以后的进步空间不大,受配额与市场容量双重限制。如此,当很多服饰产品的竞争优势可观的同时,产业的进步后劲正受着深刻的损害。

    2,钢铁工业是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部门,国内的钢铁工业处于大进步的阶段,增长率高,基础雄厚。但,国内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非常不强。①,从微观上看,钢铁工业中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冗员多。生产本钱中,尽管小时劳务成本远远低于海外主要产钢国家(是欧美各国的三十分之一),但劳务成本优势却被劳动生产率低下抵消一大多数。劳动生产率低是什么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管理水平低。②,从中观上看,产业内部各环节非常不配套:矿山、冶炼、轧钢等主体生产能力不配套,主体设施与辅助设施不配套,每个生产环节不配套。从矿石到钢材,不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因此在钢铁商品上耗费的能源量非常大,能源生产率低下。③,从宏观上看,各地方、部门违背连续作业的产业需要,很多进步独立的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调铁炼钢、调坯轧材,使钢铁半成品周游中国大地,非必要地耗费能源与运力。商品结构方面也非常不合理,低档商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生产用材自给率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是出口不利,进口依靠太大,非常明显,在钢铁的产业内贸易中,国内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为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大体上的生产管理水平要改进,企业种类结构要调整。

    3,机械工业大体上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它兼有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从国内工业化演进进程来看,机械工业是国内进步资本密集型出口产业的主攻方向。突出问题是:①,产业关联性差,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紧急,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更低。一般通用零部件专业化水平只有15%~30%,而工业发达国家达到85%~95%。铸造、锻造、热处置、电镀专业化程度只有15%~40%,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大都在70%~90%。这就紧急地制约了机械工业商品竞争优势的提升。②,基础零部件性能落后,水平不稳定。很多合适大量量生产的机械商品长期达不到规模标准。③,机械工业本身就是技术更新非常快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国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成本占销售额5%的水平。{注2}缺少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产业素质反映在出口竞争优势上。尽管90年代以来机电商品出口比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出口规模主要还是靠低附加值的制成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尤其是成套设施和高技术商品的比率仍然非常低。1995年机电商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29.48%,初次超越纺织拼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将面临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直至发生贸易摩擦。从结构上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偏低。增加机械工业中更为资本密集型的商品出口并不是国内的比较优势,但其中更为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是反映机械工业进步水平的标志。据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资料,1994年主导商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52%,30%仍为60~70年代的水平。大中型企业2000多种主导商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一些机械工业企业商品生命周期的3.5倍,说明中国机械工业商品更新换代缓慢。

    装备工业是制造机器设施的行业,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内该产业的弊病在于;①,摊子大,生产企业数目多,而平均每家企业都看上去水平低,效率差。②,庞大的产业却没办法满足本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据1990~1996年的统计,每年进口的机械设施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施购置费的2/3左右,一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进口设施的依靠程度愈加高。现在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的70%要靠进口。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械、胶印设施等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施市场70%以上被进口商品占领。{注3}

    大体上说,机电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在形成适当的生产集中度基础上增强技术开发的实力与能力,生产出比较很多的优水平、高性能和多种档次的技术含量高的商品。

    4,电子信息产业。国内虽出现了联想、四通、长虹、康佳等一批权势雄厚的企业集团,但大体上该产业的规模化整体水平较低,具备国际角逐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较少,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不多,中小微型企业的力量不强。重点性电子商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落后,中国现在生产的集成电路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到30%。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0%~25%,70%以上依赖进口。{同注2}

    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角逐重压。虽然国内已上市的商品与洋货没多大差别,在国内的售后服务还优于进口商品,但,国内产业的整体水平与支持该产业的有关与辅助产业的实力与技术水平仍明显不如海外的强大角逐对手。如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国内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注4}

    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从核心技术、配套技术、重点零部件与承载技术的组织几个要紧方面来看。

    5,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国内石化工业的差距在于:①,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主要依赖进口,如ABS树脂,聚苯乙烯,丁茎橡胶,合成纤维中的已丙酰胺等。②,除炼油工业外,很多技术及装备还依赖从海外进口,对引进装配的消化吸收、开发革新能力薄弱。③,加工进口含硫原油方法不适应,承担这一任务的沿海加工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④,规模结构不合理,小炼油厂多,盲目进步,一次加工能力过剩,低劣商品充斥市场。从比较中看,美国4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厂有23个(95年),而国内全国仅非地方小企业炼油厂就有68个,平均规模只有年产310万吨(96年),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也有520万吨,高于国内的规模水平。{注5}因此,大家对石化工业竞争优势的关注就是:本身的技术档次、技术装备与可以拥有高技术条件的企业规模。



    三,形成产品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反差是什么原因

    国内部分产品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原因,在于单个企业不断提升生产经营和商品性能的努力,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本钱的低廉。而产业竞争优势不如人意是什么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三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1,缺少整个产业进步的技术后劲。部门内的技术生产和经营十分薄弱。国内大部分企业对研究开发兴趣不大,企业所运用的资金中用于技术推广、创造、开发的比率非常低,远比不上投到广告上的成本。这致使企业的技术资本存量极少或没,象海尔集团如此拥有几百项专利的企业实属罕见。需要技术时就求助于引进或再引进。其中设施的引进又远远多于技术资料的引进。因此较大的企业也就拿不出多少强有力的技术或品牌充当其他企业的龙头。看来好像大部分企业都把“搬现存技术,发挥低薪资优势,少赚或不赚收益”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既定方针。在这种方针下,中国企业在一个个产品市场上一时冒出优势一时又被挤出市场,角逐的后劲十分微薄。

    2,产业内 的企业关系未理顺,缺少适当的企业规模、适当的分工协作关系、适当的布局与定位。资产重组就是要适应市场角逐来改进产业内的企业相互关系,重组过程是不是带来效果,大家还将继续察看。

    3,企业无力通过跨国经营从国际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经营活动的策略布局上具备突出的内向性、地方性特征。海外的大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将但凡不够有利的生产环节都转移到特定选择的海外。如:某环节污染重,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防污标准低的国家;某环节直接耗费材料,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材料生产国;某环节劳动密集度大,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薪资本钱低的国家……。有些企业还借助海外有利原因拓展技术革新,除去在国内机构加大研究、开发外,还创办国外技术机构或与海外其他技术机构组成研究与开发策略网盟。如此提升的产业竞争优势,是局限在国内的企业非常难长久与之相抗衡的。

    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对于大企业来讲,即便某些产品的角逐上去了,也是基础不牢靠的,复盖面不宽的,很难持久的。因此,树立产业角逐意识,根据产业竞争优势的需要进行努力,这是国际角逐条件下这种企业不能不作出的决策。



    注解(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